腹內疝主要包括先天性腹內疝和后天性腹內疝兩種類型,具體可分為網膜孔疝、十二指腸旁疝、盲腸周圍疝、乙狀結腸間疝、手術后內疝等。腹內疝通常由解剖結構異常或手術創傷導致,可能引發腸梗阻等嚴重并發癥。
1、網膜孔疝
網膜孔疝是因網膜孔先天性發育異常或后天性擴大,導致腸管或其他腹腔臟器通過網膜孔進入網膜囊內形成。患者可能出現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嚴重時可發生腸絞窄壞死。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如CT或磁共振成像。治療需根據病情選擇保守治療或手術復位。
2、十二指腸旁疝
十二指腸旁疝是腸管通過十二指腸旁隱窩形成的疝,屬于先天性腹內疝。臨床表現多為間歇性腹痛,進食后加重。由于解剖位置特殊,容易發生腸梗阻。診斷需結合消化道造影和CT檢查。治療以手術修補為主,必要時需行腸管切除吻合。
3、盲腸周圍疝
盲腸周圍疝指腸管通過盲腸周圍腹膜皺襞形成的疝,多發生在回盲部。患者常表現為右下腹疼痛,易與闌尾炎混淆。腹部超聲和CT有助于鑒別診斷。治療需根據腸管血運情況決定是否行腸切除,同時需修補疝環。
4、乙狀結腸間疝
乙狀結腸間疝是腸管通過乙狀結腸系膜形成的疝,較為罕見。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多為慢性腹痛。由于診斷困難,常被誤診為功能性胃腸病。CT檢查可見特征性的腸管嵌頓表現。治療需手術解除嵌頓并修補缺損。
5、手術后內疝
手術后內疝是腹部手術后腸管通過手術造成的腹膜或系膜缺損形成的疝,屬于醫源性腹內疝。常見于胃腸吻合術后,表現為突發腹痛、嘔吐等腸梗阻癥狀。預防關鍵在于手術時妥善關閉所有潛在缺損。治療需急診手術解除梗阻。
腹內疝患者術后需注意飲食調理,從流質飲食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避免進食刺激性食物。保持適度活動有助于胃腸功能恢復,但應避免劇烈運動。定期復查以監測恢復情況,如有腹痛加劇等異常應及時就醫。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預防便秘,減少腹壓增高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