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主要分為特應性濕疹、接觸性皮炎、脂溢性皮炎、乏脂性濕疹和盤狀濕疹五種類型。區分不同類型濕疹需結合皮損形態、發病部位及誘因綜合判斷。
特應性濕疹多見于嬰幼兒及青少年,好發于肘窩、腘窩等屈側部位,表現為皮膚干燥、紅斑、丘疹伴劇烈瘙癢,常有家族過敏史。接觸性皮炎由外界物質直接刺激或過敏引起,皮損邊界清晰,形狀與接觸物一致,常見誘因包括金屬飾品、化妝品或清潔劑。
脂溢性皮炎好發于頭皮、面部T區等皮脂腺豐富區域,表現為油膩性鱗屑性紅斑,可能與馬拉色菌感染相關。乏脂性濕疹多見于老年人小腿前側,冬季加重,皮膚干燥伴細碎裂紋,與皮脂分泌減少有關。盤狀濕疹皮損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楚,中央色素沉著,外周可見丘疹水皰。
不同類型濕疹的治療方案存在差異。特應性濕疹需加強皮膚保濕,避免搔抓,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組胺藥或外用糖皮質激素。接觸性皮炎關鍵在于識別并避免接觸致敏原。脂溢性皮炎可選用含酮康唑的洗劑,乏脂性濕疹需減少洗澡頻率并使用潤膚劑。盤狀濕疹可能需要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治療。
當皮損范圍持續擴大、出現滲液或繼發感染時,建議及時至皮膚科就診。醫生會通過斑貼試驗、皮膚鏡檢查等手段明確濕疹類型,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日常需注意記錄可能的誘發因素,避免過度清潔,選擇純棉透氣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