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疹性蕁麻疹表現為紅色風團樣丘疹,中央常有小水皰,伴劇烈瘙癢,多由昆蟲叮咬或過敏反應引發。
1、典型皮損:皮損呈圓形或橢圓形紅色風團樣丘疹,直徑1-2厘米,中央可見針尖大小水皰或瘀點。皮疹常成簇分布,好發于四肢伸側、腰腹部等暴露部位。避免搔抓可外用爐甘石洗劑或弱效糖皮質激素乳膏緩解癥狀。
2、伴隨癥狀:瘙癢感夜間加劇,可能影響睡眠質量。部分患者會出現局部灼熱感或刺痛。冷敷患處可減輕不適,口服抗組胺藥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能有效控制瘙癢。
3、病程特點:皮損通常持續3-7天自行消退,遺留暫時性色素沉著。新疹可能反復出現形成新舊皮疹共存現象。保持皮膚清潔干燥,穿著寬松棉質衣物有助于恢復。
4、誘發因素:蚊蟲叮咬是最常見誘因,跳蚤、螨蟲等節肢動物唾液蛋白可引發過敏反應。環境中的塵螨、花粉也可能誘發。使用驅蚊劑、定期清洗床品可降低發病風險。
5、鑒別特征:與普通蕁麻疹不同,丘疹性蕁麻疹皮損位置固定且持續時間長。水痘表現為全身性水皰伴發熱,而本病無全身癥狀。接觸性皮炎有明確致敏物接觸史,皮損邊界更清晰。
日常需注意防蟲防螨,避免接觸貓狗等寵物。飲食宜清淡,減少海鮮、堅果等易致敏食物攝入。洗澡水溫不超過38℃,避免使用堿性肥皂。如皮疹廣泛或繼發感染,應及時就診皮膚科。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可增強皮膚屏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