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靜脈炎可通過抗凝治療、加壓治療、藥物緩解、生活方式調整、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該病通常由靜脈損傷、血流緩慢、血液高凝狀態、感染、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
1、抗凝治療:血栓性靜脈炎可能與靜脈內皮損傷、凝血功能異常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患肢腫脹、局部壓痛等癥狀。低分子肝素、華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藥物可預防血栓擴展,需在醫生指導下規范使用。
2、加壓治療:醫用彈力襪或彈性繃帶可促進靜脈回流,減輕下肢脹痛。建議選擇壓力梯度為20-30mmHg的二級壓力襪,每日穿戴8小時以上,臥床時解除壓力裝置。
3、藥物緩解: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雙氯芬酸鈉可緩解局部炎癥反應。嚴重病例可短期使用潑尼松等糖皮質激素,但需警惕胃腸道出血風險。
4、生活方式調整:避免久站久坐,每2小時活動下肢10分鐘。戒煙限酒,控制血壓血糖。每日飲水1500-2000ml,適量食用深海魚、堅果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
5、手術治療:對于抗凝無效或存在肺栓塞風險的患者,可考慮靜脈取栓術、下腔靜脈濾器植入術。術后仍需長期抗凝治療,定期復查血管超聲。
急性期需臥床抬高患肢,疼痛緩解后逐步恢復活動。推薦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避免劇烈跑跳。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K含量穩定的蔬菜如胡蘿卜、西蘭花,限制動物內臟攝入。定期監測D-二聚體及凝血功能,出現胸痛、呼吸困難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