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流產通常由染色體異常、子宮結構異常、內分泌失調、免疫因素、感染等因素引起。習慣性流產指連續發生三次或三次以上的自然流產,可能與胚胎發育異常、母體健康狀況、環境因素等有關。
1、染色體異常
胚胎染色體異常是導致習慣性流產的常見原因,約占早期流產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染色體數目或結構異常可能導致胚胎發育停止,常見于高齡孕婦或父母存在染色體平衡易位等情況。建議有流產史的夫婦進行染色體檢查,必要時可通過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篩選正常胚胎。
2、子宮結構異常
子宮畸形如縱隔子宮、雙角子宮等可能影響胚胎著床和發育。宮腔粘連、子宮肌瘤等病變也會導致流產風險增加。通過超聲檢查、宮腔鏡等手段可明確診斷,部分病例需手術矯正。子宮頸機能不全通常在孕中期引發流產,可行宮頸環扎術預防。
3、內分泌失調
黃體功能不足導致孕酮分泌不足,可能影響子宮內膜容受性。多囊卵巢綜合征、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內分泌疾病也與流產相關。確診后需針對性補充孕激素或調節甲狀腺功能,用藥需嚴格遵醫囑。
4、免疫因素
母體免疫系統異常可能攻擊胚胎組織,如抗磷脂抗體綜合征會導致胎盤血栓形成。部分患者存在同種免疫異常,需通過免疫抑制劑或淋巴細胞免疫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流產風險較高。
5、感染因素
弓形蟲、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等病原體感染可能引發胚胎畸形或死亡。支原體、衣原體等生殖道感染也會增加流產風險。孕前需進行優生五項檢查,發現感染應及時治療,治愈后再考慮懷孕。
有習慣性流產史的婦女再次懷孕前應進行全面檢查,包括婦科檢查、激素水平檢測、免疫篩查等。孕期需避免劇烈運動、重體力勞動,保持情緒穩定,均衡攝入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定期產檢監測胚胎發育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就醫。戒煙戒酒,遠離輻射和有毒化學物質,控制基礎疾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壓。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黃體酮等保胎藥物,但不可自行濫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