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支架置入術后可能出現支架移位、腸穿孔、支架堵塞、感染和出血等風險。這些并發癥的發生與患者個體差異、支架類型及術后護理密切相關。
1、支架移位:
支架可能因腸道蠕動或外力作用發生位置移動,發生率為5%-15%。早期移位多出現在術后72小時內,表現為突發腹痛或排便習慣改變。通過腹部X線或CT可明確診斷,輕度移位可通過腸鏡調整,完全脫落需重新置入。肥胖患者、使用直筒型支架者風險更高。
2、腸穿孔:
發生率約3%-8%,多因支架邊緣摩擦腸壁或腫瘤組織脆弱導致。典型癥狀包括劇烈腹痛、腹膜刺激征和發熱,CT可見膈下游離氣體。緊急處理需禁食、胃腸減壓,嚴重者需手術修補。合并放射性腸炎或腸道潰瘍的患者風險顯著增加。
3、支架堵塞:
食物殘渣、腫瘤生長或糞便嵌頓可導致支架腔閉塞,發生率達10%-20%。表現為腹脹、嘔吐和停止排氣排便。可通過腸鏡清理或球囊擴張疏通,腫瘤進展者需聯合放化療。高纖維飲食未充分咀嚼者更易發生。
4、感染風險:
包括支架周圍膿腫和菌血癥,發生率約5%。與操作污染、腸道準備不充分有關,表現為持續發熱和C反應蛋白升高。需進行血培養并經驗性使用廣譜抗生素,如頭孢三代聯合甲硝唑。糖尿病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需加強監測。
5、出血并發癥:
發生率為2%-5%,多為支架摩擦腫瘤血管或潰瘍面所致。少量滲血可自愈,大量出血需內鏡下止血或血管介入治療。服用抗凝藥物者術前應調整用藥方案,術后監測血紅蛋白變化。
術后建議采用低渣飲食過渡2周,避免芹菜、金針菇等粗纖維食物;每日步行30分鐘促進腸蠕動,但需避免突然彎腰或劇烈運動;記錄排便次數及性狀,出現持續腹痛、黑便或發熱應立即就診。支架置入后需定期復查腸鏡,惡性梗阻患者建議每3個月評估腫瘤進展,良性狹窄者6個月隨訪支架功能。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飲水量,必要時使用緩瀉劑預防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