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桿菌感染可通過諾氟沙星、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治療,通常由食物污染、水源污染、接觸傳播、免疫力低下、基礎疾病等因素引起。
1、抗生素治療:
大腸桿菌感染常用喹諾酮類抗生素如諾氟沙星、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這類藥物能有效抑制細菌DNA旋轉酶。β-內酰胺類抗生素如頭孢曲松、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適用于敏感菌株,嚴重感染需靜脈給藥。用藥前建議進行藥敏試驗,避免耐藥性產生。
2、補液支持:
腹瀉導致脫水時需口服補液鹽或靜脈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世界衛生組織推薦葡萄糖電解質溶液,每公斤體重補充50-100ml液體。兒童及老年人需監測尿量及皮膚彈性,警惕低血容量性休克。
3、飲食調整:
急性期選擇低渣飲食如米粥、面條、蘋果泥,避免乳制品及高纖維食物。癥狀緩解后逐步添加香蕉、土豆等富含鉀的食物,烹調方式以蒸煮為主。每日少量多餐,減輕腸道負擔。
4、接觸隔離:
患者餐具需煮沸消毒,排泄物用漂白粉處理。護理人員接觸前后用含氯消毒劑洗手,衣物單獨清洗。家庭環境每日用84消毒液擦拭門把手、馬桶等高頻接觸部位。
5、病因預防:
生熟食品分開處理,肉類中心溫度需達70℃以上。避免飲用未經消毒的生水,旅行時選擇瓶裝水。糖尿病患者、孕婦等高風險人群應避免生食牡蠣等貝類海鮮。
治療期間建議臥床休息,每日監測體溫及排便次數。恢復期可進行散步等低強度運動,促進腸道功能恢復。飲食需持續避免辛辣刺激食物2-4周,定期復查糞便常規。出現血便、持續高熱或意識改變需立即就醫,警惕溶血尿毒綜合征等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