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張力高的寶寶可能出現肢體僵硬、活動受限、姿勢異常、反射亢進、發育遲緩等癥狀。肌張力增高可能與腦癱、脊髓損傷、代謝性疾病、遺傳性疾病、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因素有關。
1、肢體僵硬
寶寶四肢或軀干肌肉持續緊張,被動活動時阻力明顯增大。表現為換尿布時雙腿難以分開,穿衣時手臂不易彎曲。這種僵硬在清醒時持續存在,與正常嬰兒偶爾出現的肌張力波動不同。家長可觀察寶寶安靜狀態下的肌肉松緊度,若持續僵硬需警惕神經系統異常。
2、活動受限
寶寶自主運動幅度減小,踢腿、抓握等動作幅度受限。仰臥位時頭部持續后仰,難以完成翻身動作。爬行時出現下肢交叉剪刀步態,坐位時因背部肌肉過度緊張導致前傾困難。這些表現會影響大運動發育里程碑的達成,家長需記錄寶寶每月運動能力進展。
3、姿勢異常
寶寶常呈現角弓反張姿勢,即頭頸后仰、背部過度伸展。雙手持續握拳且拇指內收,下肢呈伸直內旋狀態。睡眠時肌肉仍保持緊張狀態,不同于健康嬰兒的放松姿勢。這些異常姿勢在出生后3-6個月逐漸顯現,早期干預可改善預后。
4、反射亢進
原始反射如擁抱反射、踏步反射等表現過度或持續時間延長。膝跳反射閾值降低,輕微叩擊即引發明顯踢腿動作。踝陣攣陽性表現為快速背屈腳部時出現節律性抖動。這些體征提示上運動神經元損傷,需通過專業神經發育評估確認。
5、發育遲緩
寶寶在抬頭、翻身、獨坐等大運動發育落后同齡兒童。精細動作如抓握玩具、手指對捏等功能受限。部分患兒伴隨語言發育遲緩和認知障礙。發育評估量表可量化延遲程度,早期康復訓練能顯著改善功能結局。
家長發現寶寶存在肌張力增高表現時,應盡早就醫進行神經系統評估。日常護理中可進行溫水浴緩解肌肉緊張,撫觸按摩時動作輕柔緩慢。避免過度刺激寶寶,喂養時選擇合適體位減少嗆咳風險。定期隨訪生長發育指標,在康復醫師指導下進行被動關節活動訓練和姿勢管理,必要時配合營養神經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