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念珠菌是一種常見的條件致病性真菌,學名為白假絲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屬于人體正常菌群之一,主要定植于口腔、消化道、陰道及皮膚等部位。多數情況下與宿主共生不致病,但在免疫力下降或菌群失調時可引發感染。
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發生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1. 免疫力低下: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艾滋病患者、放化療后人群易發生侵襲性感染。
2. 菌群紊亂:廣譜抗生素濫用會破壞細菌與真菌的共生平衡,導致白色念珠菌過度增殖。
3. 內分泌變化: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陰道糖原增加,促進白色念珠菌定植。
4. 黏膜屏障損傷:口腔潰瘍、導管留置等局部防御機制破壞可誘發感染。
感染表現因部位而異:
口腔念珠菌病鵝口瘡:舌面及頰黏膜出現白色偽膜樣斑塊,伴灼痛感。
陰道炎:豆腐渣樣分泌物、外陰瘙癢及排尿疼痛。
皮膚感染:多發于皮膚皺褶處,表現為紅斑、糜爛伴脫屑。
治療需根據感染程度選擇:
1. 局部用藥:口腔感染可使用制霉菌素混懸液含漱,陰道炎常用克霉唑栓劑。
2. 全身抗真菌藥:氟康唑、伊曲康唑適用于廣泛感染或免疫缺陷者。
3. 基礎病管理:控制血糖、停用不必要的抗生素有助于預防復發。
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通常預后良好,但深部念珠菌病如血流感染需及時就醫。日常保持皮膚干燥、避免濫用抗生素可降低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