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期間出現炎癥需根據具體類型采取針對性治療。常見炎癥包括陰道炎、尿路感染、牙齦炎等,治療原則以安全有效為前提,優先選擇對胎兒影響小的干預方式。
陰道炎在孕期較常見,可能與激素變化導致菌群失衡有關,通常表現為分泌物異常、外陰瘙癢。妊娠期陰道炎以霉菌性陰道炎多見,可遵醫囑使用克霉唑栓劑或制霉菌素陰道片,避免口服抗真菌藥物。細菌性陰道炎可選用甲硝唑陰道凝膠,妊娠中期后使用相對安全。
尿路感染在孕期發生率較高,與子宮增大壓迫輸尿管有關,常出現尿頻、尿急、排尿疼痛。無癥狀菌尿癥需進行尿培養后使用頭孢類抗生素如頭孢克洛,急性腎盂腎炎需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期間建議多飲水,保持會陰清潔。
牙齦炎在孕期的發生率約60-75%,與孕激素水平升高有關,表現為牙齦紅腫、出血。建議使用軟毛牙刷,每日用溫鹽水漱口3-4次,必要時可進行專業潔牙。嚴重牙齦炎可能增加早產風險,需及時就診。
妊娠期皮膚炎癥如濕疹、痤瘡,應避免使用維A酸類外用藥,可選用爐甘石洗劑或低效價糖皮質激素軟膏。過敏性炎癥需明確過敏原,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氯雷他定等二代抗組胺藥。
孕期出現發熱伴炎癥時,體溫超過38.5℃可遵醫囑使用對乙酰氨基酚退熱。任何炎癥治療期間都應定期復查,陰道炎患者治療后需復查白帶常規,尿路感染需復查尿培養。出現胎動異常、腹痛或陰道流血應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