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積液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共同引起,常見原因包括排卵期積液、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癥、異位妊娠破裂或腫瘤等。積液量較少時可通過熱敷、抗炎藥物如頭孢曲松、甲硝唑或中成藥如婦科千金片緩解;病理性積液需針對原發病治療,如腹腔鏡手術清除囊腫或腫瘤切除。
生理性因素
排卵期或月經期少量積液屬于正常現象,與卵巢分泌液體增多有關,通常無不適癥狀,1-2周可自行吸收。黃體破裂也可能導致暫時性積液,表現為輕微下腹墜脹,可通過臥床休息緩解。
盆腔炎癥
細菌感染引發的盆腔炎是病理性積液的常見原因,多伴隨下腹疼痛、發熱或陰道分泌物異常。需通過抗生素治療,如左氧氟沙星聯合替硝唑,嚴重者需靜脈給藥。慢性炎癥反復發作可能形成輸卵管積水。
子宮內膜異位癥
異位內膜組織周期性出血會導致陳舊性積血積聚,形成巧克力樣積液。典型癥狀為進行性痛經和性交痛,可通過腹腔鏡手術清除病灶,或使用GnRH-a類藥物如亮丙瑞林抑制內膜生長。
異位妊娠或腫瘤
宮外孕破裂可引起急性腹腔內出血,表現為劇烈腹痛和休克,需緊急手術止血。卵巢癌或輸卵管癌導致的惡性積液常為血性,伴有消瘦、腹脹,需病理檢查確診后行腫瘤減滅術。
若B超顯示積液深度超過3厘米或持續增長,建議盡早就醫排查腫瘤及感染。日常避免久坐、過度勞累,經期禁止盆浴可降低炎癥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