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脫垂可通過提肛鍛煉、手法復位、硬化劑注射、經腹直腸懸吊術、經會陰直腸切除術等方式治療。直腸脫垂通常由長期便秘、分娩損傷、盆底肌松弛、慢性咳嗽、直腸周圍支持組織退化等原因引起。
1、提肛鍛煉:盆底肌功能減退是直腸脫垂的常見誘因,每日進行3-5組收縮肛門運動可增強括約肌力量。每組持續收縮10秒后放松,鍛煉時需保持正常呼吸。長期堅持能改善輕度脫垂,配合避免久蹲可降低復發概率。
2、手法復位:急性脫出時需立即清潔消毒,戴無菌手套后將脫垂腸段緩慢推回肛內。復位后臥床休息1小時防止再脫垂,局部涂抹凡士林保護黏膜。該方法適用于可復性脫垂,復位失敗需就醫。
3、硬化劑注射:在直腸周圍注射5%酚植物油或魚肝油酸鈉,通過化學刺激使組織纖維化固定。每周1次連續3周,對兒童和老年患者效果顯著。需注意可能引發感染或潰瘍,術后需抗生素預防。
4、經腹懸吊術:采用Ripstein術或Well手術將直腸固定于骶骨岬,使用聚丙烯網片加強支撐。適用于完全性脫垂,術后復發率低于10%。需預防吻合口瘺,術后2周內避免增加腹壓動作。
5、經會陰切除術:Altemeier術切除脫垂腸段后吻合,Delorme術折疊縫合黏膜肌層。適合高齡體弱患者,手術創傷小但可能影響排便功能。術后需控便訓練,定期擴肛防止狹窄。
患者日常需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火龍果,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進行游泳、瑜伽等低強度運動,排便時使用腳凳減少腹壓。長期咳嗽或便秘者需病因治療,產后女性應盡早盆底康復訓練。癥狀持續加重或發生嵌頓需立即急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