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根底下突然出現包塊可能與淋巴結腫大、皮脂腺囊腫或腮腺問題有關。常見原因包括局部感染、毛囊堵塞或免疫反應,多數情況屬于良性病變,但需結合具體特征判斷性質。
淋巴結腫大是較常見的原因,多由鄰近部位感染引發。耳周淋巴結接收來自頭皮、耳部及面部的淋巴引流,當這些區域存在細菌或病毒感染時,淋巴結會反應性增生。典型表現為黃豆至蠶豆大小的可活動包塊,可能伴有壓痛。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或頭皮毛囊炎均可誘發。急性期可通過熱敷緩解,若伴隨發熱或持續增大需就醫排查EB病毒等特殊感染。
皮脂腺囊腫多因毛囊口堵塞導致分泌物潴留形成。觸診時質地較韌,與皮膚粘連,中央可見黑色開口,擠壓可能排出豆腐渣樣內容物。繼發感染時會出現紅腫熱痛,此時需避免自行擠壓以防炎癥擴散。較小囊腫可觀察,反復感染者需手術完整切除囊壁。
腮腺相關病變需考慮腮腺炎或腮腺導管阻塞。流行性腮腺炎多見于兒童,表現為以耳垂為中心的彌漫性腫脹,常雙側發病,伴有發熱和咀嚼痛。成人單側腫脹需排查結石或腫瘤,超聲檢查可明確診斷。急性細菌性腮腺炎需抗生素治療,結石引起的阻塞可能需內鏡取石。
罕見情況包括脂肪瘤、神經鞘瘤等良性腫瘤,或淋巴瘤等惡性疾病。若包塊質地堅硬、固定不活動、無痛性增大或伴有夜間盜汗、體重下降,應盡早就診完善活檢。局部皮膚出現潰瘍、色素改變時也需警惕皮膚惡性腫瘤轉移。
建議觀察包塊變化情況,記錄出現時間、增長速度及伴隨癥狀。避免反復觸摸刺激,保持局部清潔。若無明顯誘因持續存在超過兩周,或出現發熱、疼痛加劇、皮膚破潰等預警癥狀,需至耳鼻喉科或普外科就診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