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門隆起和賁門息肉可通過組織病理學特征、形態學差異、病因機制、臨床表現、治療方式等方面區分。賁門隆起通常由黏膜增生、炎癥反應、解剖變異、胃食管反流、食管裂孔疝等因素引起;賁門息肉可能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慢性刺激、基因突變、膽汁反流、家族遺傳等因素有關。
1、病理差異:賁門隆起多為黏膜層增厚或肌層肥厚,屬于非腫瘤性改變;賁門息肉則是黏膜上皮異常增生形成的贅生物,存在癌變風險。前者通過胃鏡觀察黏膜光滑連續,后者可見帶蒂或廣基的突起物,需活檢明確性質。
2、形態特征:賁門隆起呈現彌漫性腫脹或局部膨大,邊界不清晰;賁門息肉多為孤立性球形或分葉狀腫物,直徑常小于2cm。內鏡下隆起表面血管紋理正常,息肉可能伴糜爛或出血點。
3、發病機制:賁門隆起多與功能性改變相關,如食管下括約肌張力異常;賁門息肉與黏膜長期受刺激有關,可能表現為上腹隱痛、吞咽梗阻感。兩者均需結合胃酸抑制劑或黏膜保護劑治療,息肉直徑超過1cm需內鏡下切除。
4、癥狀表現:賁門隆起患者常見反酸噯氣,偶發胸骨后灼熱感;賁門息肉可能無明顯癥狀,較大者可引發出血或梗阻。前者建議調整睡姿避免平臥進食,后者需定期胃鏡監測變化。
5、處理原則:賁門隆起以改善生活習慣為主,如減少辛辣飲食;賁門息肉根據病理結果干預,腺瘤性息肉需完整切除,炎性息肉可隨訪觀察。藥物治療可選奧美拉唑、鋁碳酸鎂、瑞巴派特等。
日常需避免高脂飲食和咖啡因攝入,餐后保持直立位1小時。賁門隆起患者建議練習腹式呼吸改善賁門功能,息肉切除術后應短期流質飲食。出現持續嘔吐或黑便時需及時復查胃鏡,排除惡性病變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