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歇性跛行可通過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血管功能評估、實驗室檢查、神經電生理檢查等方式診斷。間歇性跛行通常由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腰椎管狹窄、周圍神經病變、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等原因引起。
1、體格檢查
醫生通過觸診下肢動脈搏動、觀察皮膚溫度及顏色變化初步判斷血管狀況。踝肱指數測量是重要手段,比值低于0.9提示動脈供血不足。同時需檢查腰椎活動度及神經系統體征,排除脊柱源性跛行。
2、影像學檢查
下肢動脈超聲可直觀顯示血管狹窄程度和斑塊性質,無創且重復性好。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能三維重建血管樹,準確評估病變范圍。對于疑似腰椎病變者需行腰椎MRI檢查明確椎管狹窄情況。
3、血管功能評估
平板運動試驗可誘發癥狀并量化跛行距離,配合血流動力學監測更具診斷價值。經皮氧分壓測定反映組織灌注水平,數字減影血管造影仍是診斷血管病變的金標準,但屬有創檢查。
4、實驗室檢查
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篩查糖尿病,血脂全套評估動脈硬化風險。凝血功能及D-二聚體檢查排除血栓性疾病,炎癥指標如C反應蛋白提示血管炎可能。尿酸檢測可鑒別痛風性關節炎導致的假性跛行。
5、神經電生理檢查
肌電圖和神經傳導速度測定能鑒別神經源性跛行,尤其適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體感誘發電位可評估脊髓傳導功能,與血管性跛行進行鑒別診斷。
確診間歇性跛行后應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基礎疾病,戒煙并保持適度步行鍛煉促進側支循環形成。飲食需低鹽低脂,增加深海魚類和新鮮蔬菜攝入,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冬季注意下肢保暖,選擇寬松鞋襪避免局部壓迫,定期復查血管情況監測病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