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做心電圖主要用于篩查妊娠期心臟功能異常和潛在心血管疾病。妊娠期生理變化可能增加心臟負擔,心電圖能早期識別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風險,保障母嬰安全。
心電圖檢查對孕婦主要有三方面作用:監測妊娠期生理性心臟改變、篩查隱匿性心臟病、評估圍產期心臟風險。妊娠期血容量增加30%-50%,心率加快10-20次/分,心電軸可能左偏15-20度,這些生理變化在心電圖上表現為竇性心動過速、輕度ST段改變等。約2%-4%孕婦會出現妊娠期心律失常,如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
病理性改變需要特別關注。妊娠高血壓患者可能出現左心室肥厚伴勞損圖形,子癇前期孕婦T波倒置發生率達18%。既往有心臟病的孕婦,心電圖可發現房間隔缺損導致的右束支傳導阻滯,或二尖瓣狹窄引起的左心房增大表現。
檢查建議在孕12周后安排,此時心血管系統已適應妊娠狀態。若發現頻發室性早搏>5次/分、Ⅱ度以上房室傳導阻滯等異常,需進一步做超聲心動圖檢查。心電圖配合血壓監測能有效預測子癇前期風險,當出現QT間期延長合并血壓升高時,子癇發生風險增加3倍。
檢查過程安全無創,但需注意避免電極片過敏。孕婦取仰臥位時可能出現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建議左側臥位檢查。發現異常心電圖表現時,產科醫生會聯合心內科會診,約0.5%孕婦需要心臟專科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