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可能引發門靜脈高壓、腹水、肝性腦病、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和肝腎綜合征等并發癥。
1、門靜脈高壓:
肝硬化導致肝臟結構改變,門靜脈血流受阻,壓力升高。門靜脈高壓可能引發脾功能亢進、腹壁靜脈曲張等癥狀。脾功能亢進表現為血小板和白細胞減少,增加出血和感染風險。腹壁靜脈曲張可見于臍周,呈“海蛇頭”樣改變。門靜脈高壓還可能促進側支循環形成,加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
2、腹水:
腹水是肝硬化常見并發癥,主要與門靜脈高壓和低蛋白血癥有關。腹腔內液體異常積聚導致腹部膨隆,可能伴隨呼吸困難。腹水感染稱為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表現為發熱、腹痛。嚴重腹水需穿刺引流,同時補充白蛋白。限制鈉鹽攝入有助于控制腹水形成。
3、肝性腦病:
肝性腦病由肝臟解毒功能下降引起,血氨升高是主要機制。早期表現為睡眠顛倒、性格改變,進展期出現意識模糊、撲翼樣震顫。嚴重者可發展為肝昏迷。蛋白質攝入過量可能誘發肝性腦病。乳果糖和利福昔明是常用治療藥物,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4、食管胃底靜脈曲張:
門靜脈高壓導致食管胃底靜脈代償性擴張,血管壁變薄易破裂。急性出血表現為嘔血或黑便,可能危及生命。內鏡下套扎或硬化劑注射是主要治療手段。預防性使用普萘洛爾可降低出血風險。出血期間需禁食,穩定后逐步恢復流質飲食。
3、肝腎綜合征:
肝腎綜合征是肝硬化晚期嚴重并發癥,表現為腎功能急劇惡化。發病機制與有效循環血量不足、腎血管收縮有關。患者出現少尿、血肌酐升高,但腎臟本身無器質性病變。早期使用血管收縮藥物和白蛋白可能改善預后。終末期需考慮肝移植治療。
肝硬化患者需定期監測肝功能、血常規和腹部超聲。飲食以高熱量、適量優質蛋白為主,避免堅硬粗糙食物。限制鈉鹽攝入有助于控制腹水,每日食鹽不超過3克。適度活動可改善血液循環,但需避免劇烈運動。戒酒是延緩病情進展的關鍵措施。出現意識改變、嘔血或尿量減少等表現時需立即就醫。心理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家屬應了解疾病相關知識,配合醫療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