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可通過調整喂養頻率、增加日光照射、監測膽紅素水平、觀察精神狀態、必要時醫療干預等方式護理。
1、調整喂養:
母乳喂養的新生兒需保持每日8-12次哺乳頻率,促進膽紅素通過糞便排出。配方奶喂養可適當增加喂奶量至每3小時一次,每次30-60毫升。喂養不足會導致腸肝循環增加,加重黃疸程度。
2、日光照射:
每日上午9-10點或下午4-5點進行10-15分鐘日光浴,暴露四肢和軀干皮膚。陽光中的藍光可促進膽紅素分解,注意避免直射眼睛且環境溫度需維持在26-28℃。陰天時可使用普通白光燈照射。
3、膽紅素監測:
出生后72小時內需每日經皮檢測膽紅素值,生理性黃疸通常不超過12mg/dl。若24小時內出現黃疸或每日上升>5mg/dl,提示病理性黃疸可能。檢測部位應避開淤青和胎記區域。
4、狀態觀察:
注意新生兒是否出現嗜睡、拒奶、肌張力低下等異常表現。正常黃疸不會影響精神狀態,若伴隨發熱、嘔吐或哭聲尖直,可能提示膽紅素腦病風險,需立即就醫。
5、醫療干預:
當膽紅素值超過光療標準足月兒>15mg/dl時需藍光治療,嚴重者可能需換血療法。母乳性黃疸可暫停母乳3天改配方奶喂養,膽道閉鎖等病理性黃疸需手術干預。
護理期間保持室內溫度24-26℃,濕度50%-60%,每日測量體重確保增長達標。母親可適量食用茼蒿、玉米須等利膽食物,避免高脂飲食。出院后每周復查膽紅素至完全消退,避免使用茵梔黃等中成藥。若黃疸持續3周未退或反復出現,需排查甲狀腺功能低下等代謝性疾病。注意觀察大便顏色,陶土樣便提示膽汁淤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