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便秘可通過中醫辨證調理改善,常見證型包括氣虛型、陰虛型、陽虛型及氣滯型,需結合個體體質采用針對性干預措施。
氣虛型便秘表現為排便無力、便后疲乏,多因脾胃虛弱或肺氣不足導致。調理以補氣潤腸為主,可選用黃芪、白術等藥材配伍,配合八段錦中"調理脾胃須單舉"動作。日常建議食用山藥粥、紅棗等補氣食材。
陰虛型便秘常見大便干結如羊糞、口干舌燥,與津液耗傷相關。推薦增液湯加減,含玄參、麥冬等滋陰藥材。飲食宜用銀耳羹、黑芝麻糊,晨起空腹飲用淡鹽水200毫升。
陽虛型便秘特征為排便困難伴畏寒肢冷,多屬脾腎陽虛。濟川煎為主方,內含肉蓯蓉、當歸等溫陽潤腸藥。食療可用核桃仁搗碎拌蜂蜜,每日適量食用。艾灸關元、氣海穴位有輔助效果。
氣滯型便秘見腹脹、噯氣,排便不爽,與肝郁氣滯相關。柴胡疏肝散加減可解郁通便,常用藥材有柴胡、枳殼等。建議每日順時針按摩腹部100次,飲用陳皮玫瑰花茶疏肝理氣。
中醫外治法如耳穴壓豆取大腸、直腸下端等穴位、穴位貼敷神闕穴用芒硝等非藥物療法也具療效。所有調理方案需經中醫師辨證后實施,頑固性便秘或出現便血、消瘦等癥狀時應及時就醫排查器質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