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肉瘤是一種起源于子宮平滑肌、結締組織或子宮內膜間質的惡性腫瘤,屬于婦科罕見但侵襲性較強的癌癥類型,主要包括平滑肌肉瘤、子宮內膜間質肉瘤和未分化肉瘤三種亞型。子宮肉瘤的發病可能與基因突變、長期雌激素刺激、盆腔放射史等因素有關,典型癥狀為異常陰道出血、盆腔疼痛、腹部包塊等。
1. 平滑肌肉瘤
平滑肌肉瘤起源于子宮肌層的平滑肌細胞,占子宮肉瘤的多數病例。早期可能無明顯癥狀,隨著腫瘤增長可出現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等異常出血表現。部分患者會觸及下腹部質硬包塊,晚期可能伴隨消瘦、貧血等全身癥狀。診斷需依賴病理活檢和免疫組化檢查,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
2. 子宮內膜間質肉瘤
子宮內膜間質肉瘤來源于子宮內膜間質細胞,可分為低級別和高級別兩類。低級別腫瘤生長緩慢但易復發,常見癥狀為絕經后陰道流血或月經紊亂。高級別腫瘤惡性程度高,易發生肺部和骨骼轉移。磁共振成像有助于評估病灶范圍,治療方案需結合手術與輔助治療。
3. 未分化肉瘤
未分化肉瘤惡性程度最高,細胞分化極差且進展迅速。患者可能在短期內出現嚴重陰道出血、惡臭分泌物及劇烈盆腔疼痛。腫瘤常侵犯周圍器官并早期轉移,預后較差。PET-CT檢查對分期有重要價值,治療需采用多學科綜合模式。
4. 發病高危因素
長期無對抗雌激素暴露、盆腔放射治療史、遺傳性腫瘤綜合征如李-佛美尼綜合征等可能增加患病風險。部分病例與抑癌基因TP53突變相關。40歲以上女性、未生育者及肥胖人群需提高警惕,定期婦科檢查有助于早期發現。
5. 診斷與治療原則
診斷需結合超聲、CT等影像學檢查和病理確診。手術需完整切除子宮及雙側附件,必要時清掃淋巴結。根據病理類型和分期,可能聯合放療、化療或靶向治療。近年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對部分晚期患者顯示一定療效。
子宮肉瘤患者術后應保持均衡飲食,適量補充優質蛋白和維生素,避免高雌激素食物。根據體力狀況進行低強度運動如散步、瑜伽,定期復查腫瘤標志物和影像學檢查。注意觀察陰道殘端愈合情況,出現異常出血或疼痛需及時就診。心理支持對改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可參與專業康復指導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