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門隆起與賁門息肉可通過內鏡下形態、組織病理學特征、生長方式、伴隨癥狀及影像學表現進行鑒別。
1、內鏡特征:
賁門隆起在內鏡下表現為黏膜層局限性或彌漫性增厚,表面光滑或呈顆粒狀,多為炎性增生或黏膜下腫瘤。賁門息肉則呈現帶蒂或廣基的突出物,表面可能伴糜爛或分葉,常見類型包括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
2、病理類型:
隆起性病變活檢多顯示黏膜肌層增生、纖維組織增生或間質瘤。息肉病理分型明確,腺瘤性息肉可見異型增生細胞,炎性息肉以淋巴細胞浸潤為主,二者病理報告是鑒別金標準。
3、生長方式:
賁門隆起多沿黏膜下層水平生長,邊界模糊。息肉垂直向管腔生長,基底清晰,帶蒂息肉活動度大,廣基息肉與黏膜連接緊密。
4、影像學差異:
超聲內鏡顯示隆起病變多位于黏膜下層,回聲均勻。息肉起源于黏膜層,高頻超聲可見分層結構,惡性息肉可能顯示黏膜下層浸潤征象。
5、臨床處理:
無癥狀賁門隆起可定期觀察,伴有反流癥狀需抑酸治療。直徑>1cm的息肉建議內鏡下切除,術式選擇EMR或ESD,術后需復查胃鏡排除復發。
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飲食,減少咖啡因攝入,規律進食以降低賁門黏膜刺激。出現吞咽梗阻、嘔血等癥狀應立即就診,術后患者需遵循軟食過渡、漸進式恢復原則,定期復查胃鏡監測病變變化。長期反流患者可嘗試抬高床頭、餐后散步等行為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