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血癥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主要特征為寒戰高熱、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全身中毒癥狀,嚴重時可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1、感染源擴散:
細菌、病毒或真菌等病原體通過局部感染灶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進入血液循環系統,釋放毒素引發全身性炎癥反應。常見致病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和肺炎鏈球菌。
2、免疫系統激活:
病原體及其代謝產物刺激免疫細胞釋放大量炎癥介質,如腫瘤壞死因子和白介素-6,導致血管擴張、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引發全身炎癥瀑布反應。
3、器官功能障礙:
持續炎癥狀態會引起微循環障礙,造成組織缺氧和代謝紊亂。最常受累的器官包括肺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腎臟急性腎損傷和肝臟轉氨酶升高。
4、凝血系統紊亂:
炎癥因子激活凝血途徑,同時抑制抗凝機制,可能導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患者表現為皮膚瘀斑、穿刺點滲血等出血傾向,同時存在微血栓形成風險。
5、代謝異常表現:
機體處于高代謝狀態,出現胰島素抵抗、乳酸酸中毒等改變。患者可能出現意識模糊、尿量減少等表現,實驗室檢查可見血乳酸水平顯著升高。
預防敗血癥需重視感染灶的早期控制,對于開放性傷口應及時消毒處理,呼吸道感染患者應規范用藥。日常保持充足睡眠和均衡飲食有助于維持免疫功能,出現持續高熱伴寒戰等警示癥狀時需立即就醫。恢復期患者需循序漸進增加活動量,注意補充優質蛋白質和維生素C促進組織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