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骨盆修復通常由婦產科或康復醫學科負責。主要涉及盆底肌功能評估、骨盆矯正訓練、物理治療、疼痛管理和生活方式指導。
1、婦產科:
產后42天常規復查時,婦產科醫生會通過內診和超聲評估盆底肌松弛程度、臟器脫垂情況。針對輕度盆底功能障礙可能建議凱格爾運動,中重度者轉診至盆底康復中心。產后6個月內是骨盆韌帶自然恢復的黃金期。
2、康復醫學科:
康復醫師會采用生物反饋儀量化盆底肌收縮力,制定個性化訓練方案。對于恥骨聯合分離超過10毫米的產婦,可能配合骨盆帶固定和脈沖磁刺激治療。常見伴隨癥狀包括下腰痛、漏尿和性交疼痛。
3、物理治療:
專業機構提供電刺激療法激活深層肌群,配合徒手骨盆矯正術調整骶髂關節錯位。治療周期通常需10-15次,可能與腹直肌分離修復同步進行。超聲波治療對緩解韌帶炎癥效果顯著。
4、疼痛管理:
針對產后慢性骨盆疼痛,疼痛科醫生會采用神經阻滯或激痛點注射。需排除子宮內膜異位癥或靜脈血栓等病理性因素,必要時聯合低劑量鎮痛藥物。
5、運動康復:
專業產后修復教練指導的普拉提核心訓練能增強腹橫肌與盆底肌協同收縮。水中運動可減少關節負荷,瑜伽束角式有助于打開骨盆。避免過早進行跑跳類高強度運動。
產后6周起可逐步進行骨盆穩定性訓練,如仰臥抬臀時配合呼氣收緊會陰。日常避免久站久坐,使用哺乳枕減輕腰部壓力。飲食注意補充膠原蛋白和鈣質,游泳和騎自行車是安全的有氧選擇。若出現持續漏尿或行走困難,建議盡早就診康復醫學科進行三維動態骨盆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