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可能由門靜脈高壓、低蛋白血癥、淋巴液生成過多、腎功能異常、激素代謝紊亂等原因引起,可通過限鈉飲食、利尿劑治療、腹腔穿刺引流、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肝移植等方式治療。
1、門靜脈高壓:
肝硬化導致肝內血管阻力增加,門靜脈壓力升高,液體滲入腹腔形成腹水。可能與肝竇阻力增加、側支循環開放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腹脹、腹部膨隆等癥狀。治療需控制門脈壓力,常用藥物包括普萘洛爾、卡維地洛。
2、低蛋白血癥:
肝臟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促使水分向組織間隙轉移。可能與營養不良、蛋白丟失過多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下肢水腫、乏力等癥狀。日常需補充優質蛋白如魚肉、雞蛋,嚴重時靜脈輸注人血白蛋白。
3、淋巴液生成過多:
肝竇壓力增高使肝淋巴液生成速率超過胸導管引流能力,淋巴液漏入腹腔。可能與肝竇內皮損傷、淋巴管重構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腹圍進行性增大。限制液體攝入量,必要時行腹腔-頸靜脈分流術。
4、腎功能異常:
有效循環血容量不足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導致水鈉潴留。可能與腎血管收縮、腎小球濾過率下降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尿量減少、血肌酐升高。使用螺內酯、呋塞米等利尿劑,監測電解質平衡。
5、激素代謝紊亂:
肝臟對醛固酮、抗利尿激素滅活減少,加重水鈉潴留。可能與激素清除率下降、受體敏感性改變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頑固性腹水。調整利尿劑組合,考慮血管加壓素V2受體拮抗劑托伐普坦。
肝硬化腹水患者需嚴格限制每日鈉鹽攝入低于2g,適當補充支鏈氨基酸,選擇慢走、太極等低強度運動。每周監測體重變化,記錄24小時尿量,出現發熱、腹痛或意識改變需立即就醫。終末期患者需評估肝移植指征,術后需長期服用他克莫司、嗎替麥考酚酯等抗排斥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