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死性潰瘍性牙周炎的診斷需結合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及實驗室指標。診斷標準包括牙齦壞死潰瘍、牙周附著喪失、特征性影像學表現、微生物檢測陽性及排除其他類似疾病。
1、臨床表現:患者常出現牙齦邊緣壞死性潰瘍,表面覆蓋灰白色假膜,伴自發性出血和劇烈疼痛。病變多累及牙間乳頭,可擴散至鄰近口腔黏膜。伴隨癥狀包括口臭、淋巴結腫大及全身不適感。需與急性皰疹性齦口炎、白血病變等鑒別。
2、影像學特征:X線片顯示垂直型骨吸收,牙槽嵴頂呈"蟲蝕狀"破壞。錐形束CT可清晰觀察到骨缺損范圍及形態,典型表現為骨嵴不規則吸收,與慢性牙周炎的水平型骨吸收明顯不同。影像學評估需結合臨床檢查綜合判斷。
3、微生物檢測:病變區取樣培養可檢出大量螺旋體和梭形桿菌,特別是中間普氏菌、齒垢密螺旋體等厭氧菌群。微生物學檢查不是診斷必需條件,但陽性結果可支持臨床診斷。需注意取樣前24小時避免使用抗菌藥物。
4、排除性診斷:需排除血液病、HIV感染、糖尿病等系統性疾病導致的牙齦壞死。實驗室檢查應包括血常規、血糖、HIV抗體檢測等。藥物性牙齦增生、創傷性潰瘍等局部因素也需鑒別。
5、疾病分期:根據病變范圍分為局限型和廣泛型。局限型累及1-3個牙位,廣泛型涉及多個象限。分期需評估骨喪失程度、全身癥狀嚴重度及治療反應,指導臨床干預強度選擇。
日常護理建議使用0.12%氯己定含漱液控制菌斑,避免吸煙和刺激性食物。治療期間推薦軟質高蛋白飲食,如蒸蛋羹、魚肉泥、豆腐等,補充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C。康復期可進行輕柔的牙齦按摩,采用巴氏刷牙法維護口腔衛生。定期牙周維護治療對預防復發至關重要,建議每3個月進行專業清潔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