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量減少醫學上稱為月經過少可能由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因素引起。常見原因包括內分泌失調、子宮內膜損傷、卵巢功能減退等,可通過激素調節、生活方式改善或醫療干預進行針對性處理。
內分泌紊亂是月經量減少的常見生理性因素。長期壓力過大、過度節食或體重驟降可能導致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異常,表現為促卵泡激素和雌激素水平下降。這類情況通常伴隨周期延長,可通過調整作息、均衡飲食如增加大豆、堅果等植物雌激素食物和減壓運動改善。
子宮內膜受損屬于病理性因素之一。多次人工流產、宮腔操作或子宮內膜炎可能造成內膜基底層損傷,臨床表現為月經量驟減且難以恢復。這類患者可能合并痛經或不孕,需通過超聲檢查評估內膜厚度,必要時采用雌激素周期療法促進內膜修復。
卵巢儲備功能下降多見于圍絕經期女性。40歲前出現月經量持續減少伴潮熱出汗,需警惕卵巢早衰可能。這類情況與抗穆勒氏管激素水平降低有關,確診需結合性激素六項檢測,治療包括激素替代療法和鈣劑補充預防骨質疏松。
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也可能出現月經稀發伴經量減少。這類患者通常伴有痤瘡、多毛等高雄激素表現,超聲顯示卵巢多囊樣改變。治療需通過口服短效避孕藥調節周期,配合二甲雙胍改善胰島素抵抗。
甲狀腺功能異常同樣會影響月經量。甲亢或甲減都可能干擾性激素合成,表現為月經周期紊亂和經量改變。這類患者需檢測甲狀腺功能,針對性使用抗甲狀腺藥物或左甲狀腺素鈉治療。若排除上述因素仍持續月經量少,建議盡早就醫排查宮腔粘連等器質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