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癥患者日常需注意營養(yǎng)補充、適度運動、預防跌倒、定期監(jiān)測和心理健康。肌少癥主要表現為肌肉量減少和肌力下降,常見于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
1、營養(yǎng)補充
蛋白質攝入對肌少癥患者至關重要,建議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入1.2-1.5克優(yōu)質蛋白,可選擇雞蛋、魚肉、瘦肉等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維生素D缺乏會加重肌少癥,可通過曬太陽或食用深海魚類補充。適當增加亮氨酸含量高的食物如乳制品、豆類,有助于刺激肌肉蛋白合成。避免高鹽高脂飲食,減少肌肉流失風險。必要時可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營養(yǎng)補充劑。
2、適度運動
抗阻訓練是改善肌少癥最有效的運動方式,建議每周進行2-3次中等強度訓練,如彈力帶練習、自重深蹲等。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等可改善心肺功能,每次30分鐘左右。平衡訓練如單腿站立、太極拳等能預防跌倒。運動前后要做好熱身和拉伸,避免肌肉損傷。運動強度應循序漸進,根據個體情況調整。
3、預防跌倒
居家環(huán)境應保持地面干燥整潔,浴室加裝防滑墊和扶手。外出時選擇防滑鞋具,避免雨雪天氣單獨出行。定期檢查視力,及時更換合適度數的眼鏡。必要時使用拐杖等助行器具。夜間保持適度照明,床邊放置夜燈。避免服用可能引起頭暈的藥物,如必須使用需密切觀察反應。
4、定期監(jiān)測
每3-6個月測量一次握力和步速等肌力指標。定期進行人體成分分析,監(jiān)測肌肉量變化。記錄日常活動能力如爬樓梯、從座椅起身等表現。監(jiān)測體重變化,短期內明顯下降需警惕。定期復查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等基礎指標。與醫(yī)生保持溝通,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5、心理健康
肌少癥可能導致活動能力下降,易產生焦慮抑郁情緒。家屬應給予充分理解和情感支持。參加社交活動,保持與他人的交流互動。培養(yǎng)興趣愛好,轉移對疾病的過度關注。必要時尋求專業(yè)心理咨詢。保持積極樂觀心態(tài),正確認識疾病發(fā)展過程。
肌少癥患者需建立規(guī)律的作息時間,保證充足睡眠。戒煙限酒,避免不良生活習慣加速肌肉流失。根據季節(jié)變化及時增減衣物,預防呼吸道感染。遵醫(yī)囑按時服藥,不擅自調整用藥方案。定期復診評估病情進展,與營養(yǎng)師、康復師等多學科團隊保持合作,制定個性化管理計劃。通過綜合干預措施,多數患者可維持較好的肌肉功能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