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拉屎時肚子疼可能與腸道功能紊亂、飲食刺激或器質性疾病有關。常見原因包括腸易激綜合征、飲食不當、腸道感染、便秘或炎癥性腸病等,疼痛通常在排便后緩解。
腸易激綜合征是最常見的功能性腸道疾病,主要表現為腹部不適或疼痛伴隨排便習慣改變。疼痛多位于左下腹,排便后減輕,可能與內臟敏感性增高、腸道蠕動異常有關。可通過調整飲食結構、緩解壓力等方式改善。
飲食刺激如過量攝入辛辣食物、生冷食品或乳糖不耐受者飲用牛奶,可能引發腸道痙攣性疼痛。這類疼痛多為陣發性,減少刺激性食物攝入后癥狀可自行緩解。
腸道感染如細菌性或病毒性腸炎,除腹痛外常伴有腹瀉、發熱。病原體刺激腸黏膜導致炎癥反應,引發排便前絞痛。輕度感染可通過補液調節,嚴重者需抗感染治療。
便秘時糞便堆積刺激腸壁,引發腹脹和陣發性絞痛。增加膳食纖維、多飲水和適度運動有助于改善。若長期便秘需排除腸梗阻等器質性疾病。
炎癥性腸病如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表現為反復腹痛、黏液膿血便。這類疾病需通過腸鏡確診,治療需遵醫囑使用抗炎藥物或免疫調節劑。
若腹痛持續不緩解、伴隨體重下降或便血,建議及時就醫排除腫瘤等嚴重疾病。日常注意記錄疼痛特點、排便情況及伴隨癥狀,有助于醫生判斷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