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確實更容易患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在老年群體中高發主要與胃黏膜退行性變、長期用藥刺激、幽門螺桿菌感染、基礎疾病影響、飲食習慣改變等因素有關。
1、胃黏膜退行性變:
隨著年齡增長,胃黏膜屏障功能逐漸減弱,黏液分泌減少,血流量下降,導致黏膜修復能力降低。這種生理性退化使胃部更易受到胃酸和消化酶的侵蝕,進而發展為慢性炎癥。日常可通過少食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等方式減輕胃部負擔。
2、長期用藥刺激:
老年人常需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藥,或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這些藥物會直接損傷胃黏膜。合并心血管疾病者可能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進一步增加胃黏膜出血風險。建議用藥期間配合胃黏膜保護劑如鋁碳酸鎂。
3、幽門螺桿菌感染:
該細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老年人因免疫力下降更易發生持續性感染。感染后可能出現上腹隱痛、餐后飽脹等癥狀。根治需采用含鉍劑四聯療法,常用藥物包括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枸櫞酸鉍鉀。
4、基礎疾病影響:
糖尿病、肝硬化等慢性病會導致胃黏膜微循環障礙,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引發萎縮性胃炎。這類患者常伴隨貧血、消瘦等全身癥狀。治療需在控制原發病基礎上,聯合葉酸、維生素B12等營養支持。
5、飲食習慣改變:
老年人牙齒缺損影響咀嚼功能,偏好腌制、過燙食物,或因味覺減退攝入過量調味品,均會刺激胃黏膜。建議選擇清蒸、燉煮等烹調方式,適量補充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果蔬促進黏膜修復。
老年慢性胃炎患者應建立規律飲食制度,每日5-6餐且每餐七分飽,避免睡前進食。烹飪選用橄欖油等不飽和脂肪酸,限制鹽攝入量至每日5克以下。適度進行太極拳、散步等低強度運動改善胃腸蠕動,但餐后1小時內避免劇烈活動。定期胃鏡檢查有助于早期發現黏膜病變,尤其出現持續消瘦、黑便等癥狀時需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