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可能由長期高血糖、周圍神經病變、血管病變、足部畸形、感染等原因引起,表現為足部潰瘍、皮膚干燥、感覺異常、間歇性跛行、壞疽等癥狀。
1、足部潰瘍:
糖尿病足患者常見足底或足趾出現難以愈合的潰瘍,創面邊緣清晰且基底蒼白。高血糖導致組織修復能力下降,潰瘍易繼發感染。日常需用生理鹽水清洗創面,外敷銀離子敷料,避免負重行走。
2、皮膚干燥:
自主神經病變使汗腺分泌減少,足部皮膚出現皸裂、脫屑,角質層增厚。這種改變易形成微小裂口成為感染入口。建議每日涂抹含尿素成分的潤膚霜,避免使用電熱毯或熱水袋。
3、感覺異常:
周圍神經損傷導致襪套樣感覺減退,患者對疼痛、溫度不敏感,可能因鞋內異物長時間摩擦形成水泡而不自知。需每日用棉簽測試足底觸覺,選擇無縫線、透氣性好的糖尿病專用鞋。
4、間歇性跛行: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引發行走時小腿肌肉疼痛,休息后緩解。血管病變可能與長期血脂異常、吸煙等因素有關。可通過踝肱指數檢測評估血供,嚴重者需進行血管旁路移植術或球囊擴張術。
5、壞疽表現:
足趾或足跟出現發黑、干枯等組織壞死征象,常伴惡臭分泌物。這類患者多合并嚴重感染和血管閉塞,需緊急清創并靜脈使用頭孢哌酮、萬古霉素等廣譜抗生素,必要時行截趾手術。
糖尿病足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水平,每日監測空腹及餐后血糖值;飲食選擇低升糖指數食物如燕麥、蕎麥,避免精制糖攝入;進行非負重運動如游泳、騎自行車以改善下肢循環;每晚用38℃以下溫水泡腳10分鐘,檢查足底有無破損;每3個月至專科門診進行神經電生理檢查和血管超聲評估。出現新發傷口、紅腫熱痛等癥狀應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