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象分析可通過白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比例、淋巴細胞比例、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等指標綜合判斷病毒或細菌感染。細菌感染常表現(xiàn)為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升高,病毒感染則以淋巴細胞增多為主。
1、白細胞計數(shù):細菌感染時白細胞總數(shù)常超過10×10?/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增高;病毒感染時白細胞正?;蜉p度降低,中性粒細胞比例下降。需結(jié)合臨床癥狀判斷,如化膿性扁桃體炎多伴明顯白細胞增高。
2、中性粒細胞:細菌感染引發(fā)炎癥反應時,中性粒細胞比例可達80%以上,并出現(xiàn)核左移現(xiàn)象;病毒感染時該比例多低于70%。但需注意應激狀態(tài)、激素使用等干擾因素。
3、淋巴細胞:病毒感染特征性表現(xiàn)為淋巴細胞比例超過40%,EB病毒等特殊感染可見異型淋巴細胞;細菌感染時淋巴細胞比例相對降低。幼兒因生理性淋巴細胞增多需年齡校正。
4、C反應蛋白:細菌感染后6-8小時CRP迅速升高,數(shù)值多超過50mg/L;病毒感染CRP輕度增高或不超20mg/L。但需排除創(chuàng)傷、手術(shù)等非感染性升高因素。
5、降鈣素原:細菌感染尤其膿毒癥時PCT顯著升高,超過0.5ng/ml提示細菌感染可能;病毒感染PCT通常<0.25ng/ml。該指標較CRP更具特異性,但價格較高。
日常監(jiān)測體溫變化,保持每日2000ml水分攝入,選擇雞蛋羹、燕麥粥等易消化食物。適當進行八段錦、散步等低強度運動,避免劇烈活動加重消耗。出現(xiàn)持續(xù)高熱、意識模糊等嚴重癥狀需立即就醫(yī),進行血培養(yǎng)、影像學等進一步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