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灼燒痛可能由胃酸反流、飲食刺激、壓力因素、胃炎、胃潰瘍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調整飲食習慣、藥物治療等方式緩解。
1、胃酸反流:
胃酸反流是食管下括約肌松弛導致胃酸逆流至食管,刺激黏膜產生灼燒感。典型癥狀為胸骨后燒灼感,平躺或彎腰時加重。減少高脂飲食、咖啡因攝入,睡前3小時避免進食可改善癥狀。藥物治療包括奧美拉唑、雷貝拉唑等質子泵抑制劑。
2、飲食刺激:
辛辣食物、酒精、碳酸飲料等可直接刺激胃黏膜,引發短暫性灼燒痛。這類疼痛多呈陣發性,與進食時間明確相關。建議記錄飲食日記,避免已知刺激性食物,選擇燕麥、香蕉等溫和食材保護胃黏膜。
3、壓力因素:
長期焦慮狀態會通過腦腸軸影響胃酸分泌和蠕動功能,導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表現為餐后飽脹伴上腹灼熱感。規律作息結合腹式呼吸訓練可降低自主神經興奮性,必要時可進行認知行為治療。
4、胃炎:
幽門螺桿菌感染或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可能損傷胃黏膜屏障,引發炎癥反應。患者常伴有惡心、食欲減退等伴隨癥狀。根除治療需采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鉍劑四聯療法,日常需避免空腹服用刺激性藥物。
5、胃潰瘍:
胃黏膜防御機制失衡導致深層組織缺損,疼痛多呈周期性發作,進食后暫時緩解。嚴重者可出現黑便、嘔血等出血表現。除質子泵抑制劑外,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可促進創面愈合,內鏡下止血或潰瘍修補術適用于并發癥患者。
日常護理需注意少食多餐,選擇蒸煮等低溫烹飪方式,避免過燙食物直接刺激消化道。規律進行散步、瑜伽等低強度運動有助于改善胃腸蠕動功能。若疼痛持續超過兩周或伴隨體重下降、嘔血等警示癥狀,需立即進行胃鏡檢查排除惡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