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期右下腹疼痛可能與原發性痛經、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卵巢囊腫、闌尾炎等因素有關。痛經是子宮收縮引起的生理性疼痛,而其他情況多與病理性改變相關,需結合具體癥狀判斷。
1、原發性痛經
月經期前列腺素分泌增加會導致子宮平滑肌強烈收縮,引發右下腹痙攣性疼痛。這種疼痛通常從經前1-2天開始,持續2-3天,可伴隨腰酸、乏力等癥狀。熱敷下腹部、服用布洛芬緩釋膠囊、對乙酰氨基酚片等非甾體抗炎藥有助于緩解癥狀,嚴重者可遵醫囑使用屈螺酮炔雌醇片等短效避孕藥調節激素水平。
2、子宮內膜異位癥
異位子宮內膜組織在右側卵巢或盆腔種植時,月經期病灶出血會刺激腹膜引發固定性右下腹痛,疼痛呈進行性加重,可能伴有性交痛、排便痛。婦科檢查可觸及觸痛結節,超聲顯示卵巢巧克力囊腫。治療需采用地諾孕素片抑制內膜生長,或使用戈舍瑞林注射劑降低雌激素,保守治療無效時需腹腔鏡手術切除病灶。
3、盆腔炎性疾病
淋球菌或衣原體感染引起的右側輸卵管炎會導致月經期右下腹墜痛,伴隨發熱、異常陰道分泌物。急性期需靜脈注射頭孢曲松鈉聯合多西環素片抗感染,慢性盆腔痛可配合康婦消炎栓直腸給藥。反復發作可能造成輸卵管粘連,增加宮外孕風險。
4、卵巢囊腫
右側卵巢黃體囊腫或巧囊在月經期可能發生破裂或扭轉,表現為突發劇烈右下腹痛伴惡心嘔吐。超聲檢查可明確囊腫性質,小囊腫可觀察,大于5厘米的囊腫或發生急腹癥時需腹腔鏡囊腫剝除術,術后使用戊酸雌二醇片促進卵巢功能恢復。
5、闌尾炎
月經期免疫力下降可能誘發闌尾炎,疼痛初期位于臍周后轉移至右下腹,伴發熱、麥氏點壓痛。需血常規和腹部CT鑒別,確診后應手術切除闌尾,避免穿孔導致腹膜炎。術后使用頭孢克肟分散片預防感染,疼痛明顯時可短期服用洛索洛芬鈉片。
月經期出現右下腹痛需記錄疼痛性質、持續時間及伴隨癥狀。建議避免經期劇烈運動,用暖水袋熱敷15-20分鐘緩解痙攣,每日飲用姜棗茶改善盆腔血液循環。若疼痛持續加重、發熱或出現異常出血,應及時婦科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長期痛經患者可月經前1周開始練習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力量有助于減輕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