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小便困難可能由膀胱神經功能暫時性障礙、會陰部疼痛、泌尿系統感染、分娩損傷、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過盆底肌訓練、藥物治療、導尿處理、心理疏導、中醫調理等方式緩解。
1、膀胱神經功能暫時性障礙
分娩過程中胎兒通過產道可能壓迫支配膀胱的神經,導致膀胱肌張力降低。表現為排尿無力、尿意遲鈍,通常產后數日內逐漸恢復。建議產婦定時嘗試排尿,熱敷下腹部促進血液循環,避免膀胱過度充盈。
2、會陰部疼痛
會陰側切或撕裂傷口疼痛可能抑制排尿反射。可采取溫水坐浴緩解肌肉痙攣,使用環形坐墊減輕局部壓力。若疼痛劇烈影響排尿,醫生可能建議使用對乙酰氨基酚等鎮痛藥物。
3、泌尿系統感染
導尿操作或產后抵抗力下降可能引發尿道炎、膀胱炎。常見尿頻尿急伴排尿灼痛,需進行尿常規檢查。臨床常用磷霉素氨丁三醇散、頭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治療,同時需增加飲水量。
4、分娩損傷
難產或產鉗助產可能造成膀胱頸損傷或尿道括約肌功能障礙。表現為排尿中斷、尿線變細,需通過尿動力學檢查評估。輕度損傷可通過盆底康復治療改善,嚴重者需進行尿道懸吊術等修復手術。
5、心理因素
產后焦慮或對疼痛的恐懼可能形成排尿心理障礙。建議家屬陪伴如廁創造放松環境,采用流水聲刺激條件反射。持續不緩解需心理咨詢干預,必要時短期使用抗焦慮藥物。
產后應保持每日飲水量2000毫升左右,避免咖啡因飲料刺激膀胱。初期可采取半蹲位排尿減少會陰壓力,進行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力。出現發熱、血尿或24小時未排尿需立即就醫。飲食上增加冬瓜、薏仁等利尿食材,注意會陰清潔預防感染。產后6周復查時需評估排尿功能恢復情況,持續存在排尿障礙需轉診泌尿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