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間質瘤可通過手術切除、靶向藥物治療、定期隨訪、營養支持、心理疏導等方式治療。胃腸道間質瘤通常與KIT或PDGFRA基因突變、家族遺傳史、長期慢性炎癥刺激、激素水平異常、環境致癌物暴露等因素有關。
1、手術切除:
局限性胃腸道間質瘤首選手術切除,具體術式包括腹腔鏡局部切除術、開腹根治性切除術。手術需完整切除腫瘤并保證陰性切緣,避免腫瘤破裂導致腹腔種植轉移。術后需結合病理分級評估復發風險。
2、靶向藥物治療:
伊馬替尼、舒尼替尼、瑞戈非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是轉移性或不可切除間質瘤的一線治療藥物。藥物通過阻斷KIT/PDGFRA信號通路抑制腫瘤生長,用藥期間需監測肝功能及血常規。耐藥患者可調整藥物劑量或更換二線靶向藥。
3、定期隨訪:
術后患者需每3-6個月進行增強CT或MRI檢查,持續5年以監測復發。隨訪內容包括腫瘤標志物檢測、內鏡評估及全身PET-CT篩查。高風險患者隨訪間隔縮短至3個月,中低風險患者可延長至6-12個月。
4、營養支持:
患者術后可能出現消化吸收障礙,需采用高蛋白低脂飲食,分次攝入乳清蛋白粉、短肽型腸內營養劑。貧血者補充鐵劑、葉酸及維生素B12,腹瀉患者可添加可溶性膳食纖維調節腸道功能。
5、心理疏導:
確診后易產生焦慮抑郁情緒,可通過正念減壓訓練、腫瘤患者團體心理治療改善心理狀態。家屬需參與溝通教育,幫助患者建立治療信心。疼痛管理采用階梯鎮痛方案,必要時聯合精神科會診。
胃腸道間質瘤患者日常需保持清淡飲食,避免辛辣刺激及高脂食物,優先選擇蒸煮烹調方式。適度進行八段錦、散步等低強度運動,術后三個月內避免腹部力量訓練。建立規律作息,戒煙限酒,每季度復查血常規及肝腎功能。出現嘔血黑便、劇烈腹痛、不明消瘦等癥狀時需急診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