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的前兆主要有排便習慣改變、便血、腹痛、體重下降、貧血等。大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疾病,早期發現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
1、排便習慣改變
排便習慣改變是大腸癌的常見早期表現,可能表現為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或排便次數明顯增多。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里急后重感,即頻繁有便意但排便量少。這種癥狀與腫瘤刺激腸道或導致腸腔狹窄有關。若持續兩周以上無緩解,建議及時就醫進行腸鏡檢查。
2、便血
便血是大腸癌的典型癥狀之一,血液可能呈暗紅色或鮮紅色,與糞便混合或附著于表面。左半結腸癌更易出現肉眼可見的便血,而右半結腸癌可能表現為隱血陽性。需與痔瘡出血鑒別,痔瘡血液通常鮮紅且不與糞便混合。長期便血可能引發貧血,需通過結腸鏡明確病因。
3、腹痛
腹痛多表現為隱痛或脹痛,位置多在下腹部或病變區域。腫瘤生長可能導致腸梗阻,引發陣發性絞痛伴腹脹嘔吐。部分患者疼痛與進食相關,因腸腔狹窄影響食物通過。若腫瘤侵犯周圍神經或腹膜,可能出現持續性劇痛,此時往往提示病情進展。
4、體重下降
不明原因體重下降是大腸癌的全身性表現,可能與腫瘤消耗營養、食欲減退或吸收障礙有關。半年內體重減輕超過原體重的百分之五需警惕。伴隨乏力、面色蒼白時,需排查是否合并貧血或轉移。腫瘤釋放的炎癥因子也會加速機體代謝,導致進行性消瘦。
5、貧血
慢性失血或營養吸收障礙可導致貧血,表現為頭暈、心悸、面色蒼白。右半結腸癌更易引發缺鐵性貧血,因升結腸吸收功能強且腫瘤出血隱匿。血液檢查顯示血紅蛋白降低,平均紅細胞體積減小。老年患者出現不明原因貧血時,應完善胃腸鏡檢查排除腫瘤。
預防大腸癌需保持規律作息與均衡飲食,增加蔬菜水果及全谷物攝入,減少紅肉與加工食品。適度運動可促進腸道蠕動,建議每周進行糞便隱血篩查。高危人群如家族遺傳史或腸道息肉患者,應定期接受結腸鏡檢查。出現上述癥狀時盡早就醫,避免延誤診斷與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