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小血管炎通常由免疫系統異常反應、感染、藥物過敏等因素引起。該病可能涉及血管壁炎癥反應,主要表現為皮膚紫癜、丘疹、潰瘍等癥狀,嚴重時可累及內臟器官。
免疫系統異常是皮膚小血管炎的主要發病機制。當機體免疫調節功能紊亂時,免疫復合物沉積在血管壁,激活補體系統導致血管炎癥。這類患者常伴有類風濕因子陽性或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異常。治療需使用免疫抑制劑如環磷酰胺、硫唑嘌呤等控制異常免疫反應。
感染因素約占皮膚小血管炎病因的30%。鏈球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IV感染等均可誘發血管炎性改變。病原體抗原與抗體形成的免疫復合物沉積于血管壁,引發炎癥級聯反應。針對感染源需進行抗微生物治療,如青霉素類藥物治療鏈球菌感染。
藥物過敏反應通過Ⅲ型超敏反應導致血管損傷。常見致敏藥物包括青霉素、磺胺類、非甾體抗炎藥等。藥物半抗原與血漿蛋白結合形成完全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體形成免疫復合物。確診后應立即停用可疑藥物,必要時使用抗組胺藥或糖皮質激素緩解癥狀。
遺傳易感性在皮膚小血管炎發病中起重要作用。HLA-DRB1*04等位基因攜帶者患病風險顯著增高。這類患者血管內皮細胞更易受到免疫攻擊,炎癥反應持續時間更長。對于有家族史的患者需加強監測,早期發現血管炎活動跡象。
環境刺激如寒冷、紫外線照射可能誘發血管炎發作。物理因素直接損傷血管內皮細胞,暴露出基底膜膠原,觸發血小板聚集和炎癥介質釋放?;颊邞⒁獗E罆瘢苊饨佑|已知過敏原。皮膚病變局部可外用糖皮質激素制劑減輕炎癥。
出現持續不緩解的皮膚損害或伴隨發熱、關節痛等癥狀時,應及時到風濕免疫科就診。醫生會根據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和病理活檢結果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必要時進行免疫吸附或血漿置換等特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