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毛后皮膚癢起紅疙瘩多由物理刺激或局部炎癥反應引起。常見因素包括毛囊炎、接觸性皮炎、皮膚屏障受損、過敏反應及假性毛囊炎,通常表現為紅色丘疹、瘙癢或灼熱感。
毛囊炎可能與脫毛工具清潔不足或操作不當有關,通常伴隨紅腫和膿點。局部可外用莫匹羅星軟膏或夫西地酸乳膏抗感染,嚴重時需口服頭孢類抗生素。脫毛后需避免抓撓,保持皮膚清潔干燥。
接觸性皮炎常因脫毛產品成分刺激或過敏導致,表現為邊界清晰的紅斑和密集小丘疹。可短期使用氫化可的松乳膏緩解癥狀,同時需立即停用致敏產品。冷敷可減輕灼熱感,建議選擇無香料、無酒精的舒緩護膚品。
皮膚屏障受損多見于頻繁脫毛或刮剃力度過大,引發皮膚干燥脫屑。使用含神經酰胺的修復霜可加速屏障恢復,脫毛前建議涂抹潤滑介質減少摩擦。脫毛后48小時內避免使用含酸類成分的護膚品。
過敏反應多由脫毛蠟或化學脫毛劑中的松香、硫醇類物質誘發,可能伴隨蕁麻疹或血管性水腫。口服氯雷他定可緩解瘙癢,嚴重者需就醫進行抗組胺注射治療。使用新產品前應先在耳后做斑貼試驗。
假性毛囊炎常見于卷曲毛發人群,因毛發倒刺入皮膚形成異物反應。可外用維A酸乳膏促進角質溶解,配合鑷子拔除嵌頓毛發。長期建議選擇激光脫毛減少復發,日常使用含水楊酸的棉片預防角質堆積。
若紅腫持續超過72小時、出現化膿或發熱,需警惕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可能,應及時至皮膚科就診。反復發作的皮疹患者建議進行過敏原檢測,激光脫毛后出現持久性紅斑需排除光敏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