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周圍癌的癥狀主要有肛門疼痛、肛門腫塊、排便習慣改變、肛門出血以及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肛門周圍癌是發生在肛門周圍皮膚的惡性腫瘤,可能與人類乳頭瘤病毒感染、長期肛周炎癥、免疫抑制等因素有關。
1、肛門疼痛
肛門疼痛是肛門周圍癌的常見癥狀,早期可能表現為輕微不適或隱痛,隨著病情發展疼痛逐漸加重。疼痛可能在排便時加劇,部分患者會出現持續性疼痛。肛門疼痛可能與腫瘤侵犯神經或合并感染有關。若出現不明原因肛門疼痛,建議及時就醫檢查。
2、肛門腫塊
肛門周圍癌患者可在肛門周圍觸及質地堅硬的腫塊,腫塊表面可能呈現菜花樣或潰瘍狀。腫塊可能較小且無痛,容易被忽視。隨著腫瘤生長,腫塊體積逐漸增大,可能伴有表面破潰、滲液。肛門腫塊需要與痔瘡、肛周膿腫等疾病鑒別。
3、排便習慣改變
肛門周圍癌可能導致排便習慣改變,包括排便困難、排便不盡感、里急后重等癥狀。腫瘤增大可能阻塞肛門,導致大便變細或排便費力。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的情況。排便習慣改變持續超過兩周應引起重視。
4、肛門出血
肛門出血是肛門周圍癌的典型癥狀之一,表現為便后滴血或手紙帶血,血液通常呈鮮紅色。出血量可能逐漸增多,嚴重者可出現貧血。肛門出血需要與痔瘡出血鑒別,痔瘡出血多在排便時出現,而肛門周圍癌出血可能為持續性。
5、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肛門周圍癌進展可能出現腹股溝淋巴結轉移,表現為單側或雙側腹股溝區無痛性腫塊。淋巴結質地較硬,活動度差,可能融合成團。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提示腫瘤可能已發生轉移,需通過影像學檢查評估病情分期。
肛門周圍癌患者應注意保持肛周清潔干燥,避免用力擦拭造成損傷。飲食上應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適當進行提肛運動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出現上述癥狀應及時到肛腸外科就診,通過肛門指檢、肛門鏡、病理活檢等明確診斷。早期發現和治療對改善預后至關重要,避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