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心率正常范圍為110-160次/分鐘,監測時需結合胎動、宮縮等情況綜合評估。
1、基礎范圍:
健康胎兒在安靜狀態下心率通常維持在120-160次/分鐘,低于110次/分鐘稱為胎心過緩,超過160次/分鐘則為胎心過速。孕晚期隨著胎兒神經系統發育,可能出現短暫加速至170-180次/分鐘,但持續超過10分鐘需就醫。
2、監測方法:
通過多普勒胎心儀或電子胎心監護儀測量,孕18周后可用家用胎心儀監測。正確操作需在孕婦腹部涂抹耦合劑,尋找胎兒背部位置獲取清晰信號,每次監測不少于1分鐘,避免將母體腹主動脈搏動誤判為胎心。
3、影響因素:
孕婦體位改變、進食、情緒波動可能引起胎心短暫變化。胎兒睡眠周期中心率可能下降10-20次/分鐘,持續20-40分鐘屬正常。妊娠合并糖尿病、貧血或子癇前期等疾病易導致胎心異常。
4、異常處理:
發現胎心持續<110次/分鐘或>160次/分鐘,應立即左側臥位、吸氧后復測。若伴隨胎動減少、陰道流血或腹痛,需急診排除胎盤早剝、臍帶繞頸等狀況。胎心監護出現晚期減速或變異減速提示胎兒窘迫。
5、高危妊娠:
雙胎妊娠、胎兒生長受限或羊水異常者需增加監測頻率。胎心基線變異度<5次/分鐘提示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可能與胎兒缺氧、感染有關,需結合生物物理評分評估。
孕婦日常可記錄胎動規律,選擇左側臥位改善胎盤供血,避免長時間仰臥。飲食注意補充鐵、蛋白質預防貧血,適度進行孕婦瑜伽、散步等低強度運動。妊娠28周后建議每天固定時間監測胎動,發現異常及時進行胎心監護或B超檢查,必要時住院觀察。定期產檢中醫生會通過NST試驗、臍血流監測等手段綜合判斷胎兒狀況,確保妊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