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漏尿可能與恥骨分離有關,但并非唯一原因。產后漏尿通常由盆底肌松弛、恥骨聯合分離、分娩損傷、激素水平變化、慢性腹壓增高等因素引起。恥骨分離嚴重時可能加重盆底功能障礙,但輕度分離未必直接導致漏尿。
恥骨聯合分離是妊娠期激素變化和胎兒壓迫導致的骨盆結構改變,嚴重分離可能影響盆底肌群穩定性。分娩過程中盆底肌和韌帶過度拉伸會造成支持力下降,這種機械性損傷是壓力性尿失禁的主要原因。部分產婦同時存在恥骨分離疼痛和漏尿癥狀,但兩者可能僅為伴隨關系而非因果關系。
未合并恥骨分離的產婦也可能因單純盆底肌損傷出現漏尿。高齡分娩、巨大兒、產程延長等危險因素會同時增加恥骨分離和盆底損傷概率,此時兩種癥狀更易共存。臨床數據顯示,約三成恥骨分離患者伴隨中度以上尿失禁,但超過六成壓力性尿失禁患者并無顯著恥骨分離。
建議產后42天進行盆底肌力評估,凱格爾運動可改善輕度尿失禁。若漏尿持續超過三個月或伴隨行走困難,需聯合超聲檢查恥骨聯合間距。治療上可采用電刺激強化盆底肌,嚴重恥骨分離需骨盆帶固定。日常應避免負重及劇烈運動,控制體重有助于減輕腹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