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癥和腺肌癥是兩種不同的婦科疾病,主要區別在于病變部位、癥狀表現及發病機制。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子宮內膜組織生長在子宮腔以外的部位,而腺肌癥是子宮內膜組織侵入子宮肌層。兩者均可引起痛經、月經異常等癥狀,但腺肌癥更常伴隨子宮均勻性增大。
1. 病變部位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異位內膜可生長在卵巢、輸卵管、盆腔腹膜等子宮外部位,甚至可能累及腸道、膀胱等遠處器官。腺肌癥的異位內膜僅局限于子宮肌層內,導致子宮肌層增厚,形成彌漫性或局限性病變。
2. 癥狀表現
子宮內膜異位癥常見癥狀包括進行性加重的痛經、性交痛、不孕及盆腔疼痛,疼痛程度與月經周期相關。腺肌癥主要表現為經量增多、經期延長及逐漸加重的痛經,子宮呈對稱性增大,質地變硬,可能伴有壓迫癥狀如尿頻。
3. 發病機制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可能與經血逆流、體腔上皮化生等因素有關,屬于雌激素依賴性疾病。腺肌癥的發生與子宮肌層損傷、基底內膜內陷等因素相關,多見于多次妊娠、宮腔操作后的女性,與孕激素受體異常表達關系密切。
4. 影像學特征
子宮內膜異位癥在超聲下可能表現為卵巢巧克力囊腫或盆腔粘連,磁共振成像可顯示盆腔內異位病灶。腺肌癥超聲檢查可見子宮肌層增厚伴回聲不均,典型表現為子宮后壁肌層增厚,磁共振成像可明確肌層內病灶范圍。
5. 治療差異
子宮內膜異位癥治療以藥物抑制雌激素為主,嚴重者需手術切除異位病灶。腺肌癥輕癥可采用藥物緩解癥狀,重癥或藥物治療無效者可能需子宮切除術。兩者均可使用非甾體抗炎藥、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等藥物,但腺肌癥對藥物治療反應相對較差。
對于疑似子宮內膜異位癥或腺肌癥的患者,應盡早就醫明確診斷。日常生活中需注意經期衛生,避免過度勞累,保持規律運動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環。飲食上建議減少高脂肪食物攝入,適量補充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疼痛癥狀明顯時可嘗試熱敷緩解,但需避免長期依賴止痛藥物。定期婦科檢查對疾病監測至關重要,尤其是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更應重視早期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