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腹下墜疼痛可能由盆腔炎、尿路感染、腸易激綜合征、卵巢囊腫、子宮內膜異位癥等原因引起。小腹下墜疼痛可通過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緩解。
1、盆腔炎
盆腔炎是女性生殖系統感染性疾病,多由細菌上行感染導致。患者除下腹墜痛外,常伴有異常陰道分泌物、發熱等癥狀。臨床常用左氧氟沙星、甲硝唑、頭孢曲松等抗生素治療。急性期需臥床休息,避免性生活。
2、尿路感染
膀胱炎等尿路感染可引起下腹墜脹感,伴隨尿頻尿急尿痛。大腸桿菌是最常見致病菌。治療可選用磷霉素氨丁三醇、呋喃妥因、頭孢克肟等抗菌藥物。日常需多飲水,保持會陰清潔。
3、腸易激綜合征
功能性胃腸紊亂可能導致下腹隱痛或絞痛,排便后常緩解。發病與精神壓力、腸道敏感有關。可服用匹維溴銨、曲美布汀等調節胃腸動力藥物。建議記錄飲食日記,避免產氣食物。
4、卵巢囊腫
卵巢囊腫增大時可產生下腹壓迫感,劇烈活動可能誘發扭轉導致劇痛。生理性囊腫多可自行消退,病理性囊腫需手術切除。超聲檢查可明確囊腫性質,必要時行腹腔鏡探查。
5、子宮內膜異位癥
子宮內膜異位病灶刺激盆腔組織,引起周期性下腹墜痛且進行性加重。可選用孕三烯酮、戈舍瑞林等藥物抑制內膜生長,嚴重者需手術清除病灶。熱敷腹部有助于緩解疼痛。
出現小腹下墜疼痛應避免劇烈運動,注意腹部保暖。飲食宜清淡,適量補充溫性食物如姜茶、山藥等。保持規律作息,避免久坐壓迫盆腔。癥狀持續超過3天或伴隨發熱、嘔吐、陰道異常出血等情況時,須立即就醫排查急腹癥。經期女性可記錄疼痛與月經周期關系,幫助醫生判斷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