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肝功能檢查異常主要有篩查妊娠期肝病、評估肝臟代謝能力、指導臨床干預三方面作用。肝功能異常可能由妊娠期生理變化、病毒性肝炎、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現為轉氨酶升高、膽紅素異常、皮膚瘙癢等癥狀。
妊娠期生理性肝功能異常多見于孕中晚期,與雌激素水平升高導致膽汁排泄減緩有關。這類改變通常為一過性,產后可自行恢復,無需特殊治療,但需定期復查肝功能指標。建議增加優質蛋白攝入,如魚肉、雞蛋、豆制品,避免高脂飲食加重肝臟負擔。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是病理性異常的常見原因,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這類孕婦可能出現乏力、食欲減退、尿色加深,需通過乙肝DNA定量檢測評估病毒復制情況。抗病毒藥物如替諾福韋、替比夫定可用于阻斷母嬰傳播,用藥需在感染科與產科醫生共同指導下進行。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是特有的并發癥,與胎盤激素引起的膽汁酸代謝障礙有關。典型表現包括手掌腳底瘙癢、膽汁酸水平顯著升高,可能增加早產、胎兒窘迫風險。熊去氧膽酸是常用治療藥物,嚴重者需提前終止妊娠。建議每日監測胎動,孕34周后每周進行胎心監護。
脂肪肝、藥物性肝損傷等也可能導致指標異常。若谷丙轉氨酶持續超過200U/L或出現黃疸、凝血功能障礙,需立即住院治療。肝功能異常孕婦應避免使用對乙酰氨基酚等經肝代謝藥物,接種甲肝、乙肝疫苗可預防部分感染性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