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膽結石可通過熊去氧膽酸、鵝去氧膽酸、茴三硫等藥物溶解結石,嚴重者需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或膽總管探查術。肝膽結石通常由膽汁成分失衡、膽道感染、代謝異常、膽道結構異常、寄生蟲感染等因素引起。
1、膽汁酸類藥物:
熊去氧膽酸和鵝去氧膽酸是臨床常用膽汁酸制劑,通過降低膽固醇飽和度促進結石溶解。適用于膽固醇性結石且膽囊功能完好的患者,需連續服用6-24個月。治療期間需定期超聲監測結石變化,可能出現腹瀉、肝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
2、促膽汁分泌藥物:
茴三硫可增加膽汁分泌量,沖刷膽道微小結石。該藥物能改善膽汁淤積狀態,但對較大結石效果有限。常見副作用包括腹脹、皮疹,膽道完全梗阻患者禁用。建議聯合低脂飲食使用,每日脂肪攝入控制在40g以下。
3、解痙止痛藥物:
膽絞痛發作時可使用山莨菪堿或間苯三酚緩解癥狀。這類藥物通過解除膽道平滑肌痙攣減輕疼痛,但不能消除結石本身。反復發作需考慮外科干預,長期使用可能導致口干、排尿困難等抗膽堿能反應。
4、感染控制藥物:
合并膽道感染需使用頭孢哌酮舒巴坦、莫西沙星等抗生素。肝膽結石可能引發膽管炎,表現為發熱、黃疸,實驗室檢查可見白細胞升高。抗生素療程通常7-14天,嚴重感染需靜脈給藥并監測細菌培養結果。
5、代謝調節措施:
控制血糖血脂可預防結石增大,糖尿病患者的膽石癥風險增加3倍。建議通過地中海飲食調節代謝,每日攝入橄欖油20ml、堅果30g。肥胖患者需逐步減重,每周下降0.5-1kg為宜,快速減肥可能誘發膽絞痛。
肝膽結石患者日常需保持規律三餐,避免長時間空腹誘發膽囊收縮。建議早餐包含全麥面包、水煮蛋等低脂高纖維食物,晚餐后散步30分鐘促進膽汁排空。急性發作期禁食油膩食物,慢性期可適量食用清蒸魚、去皮雞肉等優質蛋白。半年復查腹部超聲觀察結石動態,出現持續腹痛、陶土樣大便需立即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