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陰道真菌感染可能由激素水平變化、免疫力下降、陰道微生態失衡、糖尿病未控制、抗生素濫用等原因引起。
1、激素變化:
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導致陰道上皮細胞糖原含量增加,為白色念珠菌生長提供營養基礎。這種生理性改變使孕婦感染風險較非孕期提高3-4倍,通常表現為豆渣樣白帶與外陰灼癢。
2、免疫抑制:
孕期母體為維持胎兒耐受會出現Th1型細胞免疫應答減弱,對真菌的清除能力下降。這種免疫調節機制可能引發反復感染,伴隨外陰紅腫及排尿刺痛癥狀。
3、菌群失調:
陰道乳酸桿菌減少會破壞酸性環境抑制機制,使pH值升至4.5以上。使用堿性洗液沖洗、穿化纖內褲等行為會加劇菌群紊亂,表現為白帶增多伴腥臭味。
4、血糖異常:
妊娠糖尿病未控制時,陰道分泌物葡萄糖濃度升高形成真菌培養基。這種情況與持續外陰潰瘍有關,需監測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5、藥物影響:
廣譜抗生素使用超過7天會殺滅保護性菌群,皮質類固醇激素則進一步抑制局部免疫。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的孕婦更易發生混合感染。
建議每日用溫水清洗外陰并選擇純棉透氣內褲,避免使用含香料衛生產品??蛇m量攝入無糖酸奶與蔓越莓汁維持尿道健康,進行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張力。出現豆腐渣樣分泌物持續3天以上或合并發熱時,需在產科醫生指導下使用克霉唑栓、制霉菌素片或硝酸咪康唑乳膏,禁止自行沖洗陰道。妊娠中晚期復發感染者應篩查妊娠糖尿病,治療期間避免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