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炎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炎癥性皮膚病,主要表現為皮膚干燥、劇烈瘙癢和反復發作的濕疹樣皮損,可能與遺傳易感性、皮膚屏障功能障礙、免疫異常、環境因素、微生物感染等因素有關。
1、遺傳易感性
異位性皮炎患者常有家族過敏史,父母一方有過敏性疾病時子女發病概率較高。這類患者體內可能存在某些基因變異,導致皮膚屏障蛋白如絲聚蛋白合成減少,使皮膚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患者通常伴有過敏性鼻炎或哮喘等特應性疾病,形成特應性皮炎-哮喘-過敏性鼻炎三聯征。
2、皮膚屏障功能障礙
患者皮膚角質層結構異常,神經酰胺等脂質成分減少,導致經皮水分丟失增加。這種屏障功能缺陷使外界過敏原和微生物更易侵入皮膚,引發免疫反應。臨床表現為皮膚干燥脫屑,尤其在四肢伸側和面部明顯,冬季癥狀往往加重。
3、免疫異常
患者體內存在Th2型免疫反應優勢,產生大量白細胞介素等細胞因子。這些物質刺激皮膚產生炎癥反應,導致瘙癢和皮疹。血液檢查可見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和IgE水平升高,部分患者對塵螨、花粉等常見過敏原呈現陽性反應。
4、環境因素
氣候變化、空氣污染、接觸刺激性物質都可能誘發或加重癥狀。干燥寒冷環境會加劇皮膚水分流失,汗液刺激可誘發瘙癢發作。日常生活中接觸洗滌劑、羊毛織物等物理化學刺激也是常見誘因,部分患者對鎳等金屬存在接觸過敏。
5、微生物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定植在患者皮膚表面,其毒素可作為超抗原激活免疫系統。皮膚屏障破壞后更易繼發細菌或病毒感染,表現為皮損滲出、結痂或出現皰疹樣改變。反復搔抓會導致皮膚苔蘚樣變和色素沉著,形成瘙癢-搔抓惡性循環。
異位性皮炎患者需保持皮膚濕潤,每日使用無刺激保濕劑,避免過熱洗浴和過度清潔。選擇純棉透氣衣物,室內保持適宜溫濕度。記錄并避免接觸個人過敏原,出現急性發作時可使用醫生開具的外用糖皮質激素或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嚴重病例需在皮膚科醫生指導下進行系統治療,同時注意心理疏導以改善生活質量。飲食上可適當增加富含必需脂肪酸的食物,但無需盲目忌口,除非明確存在食物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