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可通過營養支持、補液治療、藥物降溫、物理降溫、感染控制等方式緩解。發熱通常由病毒感染、細菌感染、脫水、免疫反應、代謝紊亂等原因引起。
1、營養支持:發熱時機體代謝加快,可適當補充葡萄糖、維生素C、電解質等營養素。營養液適用于無法經口進食或存在營養不良風險者,但需醫生評估后使用。普通發熱患者優先選擇口服補液鹽或清淡流質飲食。
2、補液治療:持續高熱易導致脫水,靜脈輸注生理鹽水、乳酸林格液等可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成人每日補液量建議2000-3000ml,兒童按體重計算。伴隨嘔吐腹瀉時需增加補液量,必要時監測尿量及電解質水平。
3、藥物降溫:體溫超過38.5℃可考慮使用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解熱鎮痛藥。細菌感染需聯用抗生素,病毒感染則以對癥治療為主。用藥需間隔4-6小時,24小時內不超過4次。
4、物理降溫:溫水擦浴、冰袋冷敷等可輔助降溫,重點擦拭頸部、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區域。酒精擦浴可能引起寒戰反應,嬰幼兒禁用。保持室溫22-24℃,衣著寬松透氣。
5、感染控制:持續發熱超過3天或體溫超過40℃需排查肺炎、尿路感染等病理性因素。血常規、C反應蛋白等檢測可鑒別感染類型。結核病、傷寒等特殊感染需規范抗感染治療。
發熱期間建議少量多餐,選擇米粥、面湯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脂高蛋白飲食。適當飲用淡鹽水或鮮榨果汁補充電解質。保持每日1500-2000ml飲水,體溫每升高1℃需額外增加500ml。恢復期可進行散步、拉伸等低強度運動,避免劇烈活動。密切監測體溫變化,出現意識模糊、抽搐等癥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