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耳聾主要表現為雙側對稱性聽力下降,通常由聽覺系統自然退化、長期噪音暴露、血管病變、耳蝸毛細胞損傷、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
1、高頻聽力減退:
早期多表現為對鳥鳴聲、電話鈴聲等高頻率聲音識別困難,與人交談時對輔音如“s”“sh”等發音分辨能力下降。這是由于耳蝸基底膜高頻區毛細胞最先發生退行性變所致。
2、言語理解障礙:
患者在嘈雜環境中對話困難,出現“聽得見但聽不清”現象。這與內耳聽神經纖維數量減少及中樞聽覺處理功能衰退有關,典型表現為需要他人重復說話內容或提高音量。
3、漸進性發展:
聽力損失通常從40歲后開始緩慢加重,初期可能僅對輕微聲響不敏感,隨年齡增長逐漸影響日常交流。男性進展速度往往快于女性,可能與激素水平差異相關。
4、伴隨耳鳴:
約60%患者伴有持續性或間歇性耳鳴,多為高調蜂鳴音或電流聲。耳鳴程度與聽力損失嚴重性無直接關聯,但可能加重患者的聽覺不適感。
5、社交回避:
因溝通困難易產生焦慮或抑郁情緒,部分老人會主動減少社交活動。長期孤立可能加速認知功能衰退,形成惡性循環。
建議老年群體每年進行純音測聽檢查,日常避免長時間接觸噪音。飲食可增加富含維生素B12如魚類、鎂元素堅果類的食物,適度進行有氧運動改善耳蝸血供。使用助聽器前需經專業驗配,錯誤使用可能加重聽力損傷。若突然出現單側聽力下降或伴隨眩暈,需立即排查突發性耳聾等急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