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品過敏可通過斑貼試驗、癥狀觀察、成分篩查、病史追溯、醫學評估等方式判斷。化妝品過敏通常由防腐劑、香料、色素、表面活性劑、金屬成分等原因引起。
1、斑貼試驗:斑貼試驗是診斷化妝品過敏的金標準,通過將可疑成分貼敷于背部皮膚48-72小時觀察反應。陽性表現為紅斑、丘疹或水皰,需由皮膚科醫生操作。該方法能準確識別致敏原,尤其適用于慢性接觸性皮炎患者。
2、癥狀觀察:化妝品過敏常表現為使用部位瘙癢、灼熱感、紅斑或水腫,多在接觸后6-48小時出現。眼周皮膚更易出現刺激反應,而染發劑過敏可能引起頭皮嚴重滲出。癥狀持續超過72小時或擴散至非接觸區域需及時就醫。
3、成分篩查:甲基異噻唑啉酮、苯氧乙醇等防腐劑,肉桂醛、芳樟醇等香料成分是常見致敏原。可通過COSDNA等數據庫查詢產品全成分,重點關注歐盟規定的26種必須標注香料過敏原。含鎳、鈷的金屬色素也可能導致過敏。
4、病史追溯:詳細記錄近1個月使用的護膚品、彩妝、染發劑等產品清單及使用時間。既往有特應性皮炎、濕疹病史者更易發生過敏,金屬眼鏡架、皮帶扣等物品接觸史也需納入考量。突發過敏需排除同期服用的光敏性藥物影響。
5、醫學評估:皮膚鏡可輔助鑒別過敏與刺激性接觸性皮炎,反射式共聚焦顯微鏡能觀察表皮海綿水腫等特征性改變。血清IgE檢測適用于速發型過敏反應,但遲發型過敏主要依賴臨床表現。反復發作建議進行過敏原建檔。
日常選擇化妝品時應優先選用無香料、無色素配方,新產品使用前需在耳后或前臂內側進行48小時測試。出現過敏反應立即停用可疑產品,冷敷可緩解急性期癥狀,嚴重者需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物。建議建立個人化妝品成分檔案,避免重復接觸已知致敏原。